高麗王朝的喜劇-「假面舞」
作為韓國代表慶典之一的「安東國際假面舞節」,假面舞的起源可追溯自高麗時代,當時的表演者戴上面具,結合舞蹈與演技來娛樂大眾,題材從傳統神話到小庶民的故事都有。雖然一開始是市集賣藝換賞錢,不過在階級對立分明的古代,發現諷刺社會弊端的滑稽荒誕橋段最受歡迎,就這樣一步步演變成高麗王朝的黑色喜劇。
目前將假面舞傳統保存得最完整的地區,為南韓安東市河回村的假面舞,假面的面具涵蓋11種面孔,分別是兩班(貴族)、妓女、童貞女(新娘)、書生、草狼(僕役)、白丁(屠夫、職業卑賤的人)、老婦、破戒僧、傻子以及兩款野獸,代表社會百態的人間縮影。
自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以來,安東國際假面舞節不僅能看到傳統的假面舞,也能看到被創新改良後的現代假面舞,從庶民街頭的諷刺喜劇搖身一變,成為與民同樂的慶典活動。
圖出自:dreamstime
圖說:假面舞表演中,一位兩班(貴族)正在對一個妓女緊追不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