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一覽印度宗教社會與種姓制度(上)

上稿日期: 2019/11/12 04:09:50   更新日期: 2021/09/01 17:09:41

印度是個人口眾多且充滿多元文化的國家,據世界銀行2017年統計,印度人口已破13億人,是全世界人口排名第二大的國家。儘管印度人口眾多、國內種族多元、官方語言更是高達22種,但大部分國民皆信印度教,幾百年來,印度教深深地影響社會、習俗與觀念,在時代不斷推演之下,印度教仍在印度人心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。

 

印度教與印度的種姓制度有關,形成國內特有的社會階級制度。在西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,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、方便統治印度人民,初步將種族依階級劃分,並依照不同階級授與相應的社會資源,經過幾千年的演變與進化,這樣的劃分越來越嚴密,嚴格地將人民區分為四種階級,位階由高至低為:婆羅門(祭司)、刹帝利(士兵及統治者)、吠舍(普通勞動者)及首陀羅(奴隸),除了這四級外,還有排在種族之外的賤民(不可接觸者),這類的人一出身就被社會定義成最低賤的族群,一輩子只能做低賤的工作,如處理屍體、清理垃圾等。

 


圖從上方左至右為祭司、舞者、服務生;下方左至右為婆羅門、舞者、挑水伕。這幅圖為西元 1888年George Moerlein繪製的,描繪出了印度高階種姓婆羅門的樣貌。

【圖說:圖從上方左至右為祭司、舞者、服務生;下方左至右為婆羅門、舞者、挑水伕。這幅圖為西元 1888年George Moerlein繪製的,描繪出了印度高階種姓婆羅門的樣貌。/圖出自:George Moerlein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