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蘭中興文化創意園區-日治時期造紙廠的前世今生
中興文化園區(Chung Hs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)除了是熱門的旅遊景點,原址前身是「中興紙廠」,它見證了宜蘭藉由糖業進入紙業發展的推演與光榮,值得一探究竟。時光追溯至西元1933年,宜蘭二結的台灣紙業株式會社成功發展蔗渣製紙,隔年更首創蔗渣混入鬼芒、搭配亞硫酸法,生產出品質優良的各類紙材,外銷至日本,台灣造紙技術名聲因此遠播。
西元1935年「台灣興業株式會社」創立,並擴大興建「中興紙廠」,以鬼芒為原料,在東北部取得1萬多甲官有地的「鬼芒採集權」,紙廠生意蓬勃發展,當時預估送至台北或基隆的物資1年高達數百萬噸。儘管隔年遇到鬼芒產量不足,紙廠趁此改良以木材為製紙原料,並獲許將太平山等紅檜廢材運到紙廠造紙,迄今園區內仍可看到一段舊輕軌的遺跡,見證紙事歷史。
雖然於西元2001年不敵國際紙價波動,中興紙業就此歇業,但宜蘭縣政府已於西元2014年接手,並以活化區域文化資產、啟動文創應用為目的,將老廠房改建為文創園區,如今園區內可看到老舊機房與倉庫改建為藝術展演空間,或設有餐廳與親子遊憩等多元空間,持續拓展文創「興」未來。
圖出自:Yvonne Liu
圖說:西元1950年中興紙廠已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造紙工廠,生產量甚至是東南亞第一,如今舊廠房的保存,具備重要歷史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