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風徐來,水波不興,臺北也有「小赤壁」-「碧潭」
碧潭,因河面旁邊巧奪天工的岩壁而得名,當地客家住民命名為赤壁潭,或者又稱石壁潭。因為景色優美、環境宜人,在日治時期還曾被票選為臺灣八景十二勝的風景之一,引來不少文人雅士在此聚集,於是將「壁潭」改稱為碧潭,也更加符合水色澄碧的形象。
早期的碧潭東西岸,沒有任何交通工具能夠接駁,當地原住民甚至是靠游泳渡河,直到清代開始才廣建渡口,用渡船來回於東西岸接駁。而連接東西岸的第一座吊橋,在1937年興建完成,80年以來,吊橋不斷經歷修繕、加強結構,變成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模樣。
而原本在碧潭水面上的渡船,不再擔任交通接駁任務後,轉型成為遊湖賞景的交通工具,也就是現在碧潭環湖天鵝船的由來,是臺北近郊的熱門約會地點之一。
圖出自:canva
圖說:碧潭吊橋和水面上的天鵝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