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初九天公拜麻粩,吃到老老老-「麻粩米粩」

上稿日期: 2025/10/09 10:40:40   更新日期: 2025/10/09 10:40:40

麻粩常與米粩一起出現,是臺灣早期常見的傳統米菓。作法繁複,考驗師傅對火侯和油炸的掌握。在物質生活普遍匱乏的年代,麻粩、米粩大多是在特定節日才會出現,例如,大年初九拜天公或者是中元節普渡,擺放在供桌上,用來酬謝神明、敬祖或祭拜好兄弟。有時候也會在長輩壽宴、新婚嫁娶等喜慶場合出現,借其吉祥涵義,「粩」取自於「老」的諧音,祝長輩高壽或者新人白頭偕老。


麻粩、米粩的作法,都是先以糯米和芋頭製成的粿乾油炸,外表包覆上麥芽糖後,再利用糖膏沾粘著配料成形。隨著現代物質生活豐沛,配料也開始別出心裁,從最傳統的花生粉、米香、白芝麻、黑芝麻口味以外,坊間也開始加入海苔、杏仁、紫米以及椰奶等不同風味的配料,讓這項傳統點心不但持續流傳,甚至開始翻轉出新滋味。


年貨大街裡新鮮剛出爐的麻粩、米粩。


圖出自:dreamstime

圖說:年貨大街裡新鮮剛出爐的麻粩、米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