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傳統國技-相撲的文化與魅力
相撲(すもう)是日本代表性的國家競技之一,發展至今已有1500年歷史,深深根植於日本的文化與傳統之中。隨著歷史推演,相撲在每個時代所扮演的角色不盡相同,無論在宗教祭祀、戰鬥訓練,還是體育競技領域,都有著深遠的影響。接下來,就讓我們一起探索相撲的歷史吧。
相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日本神話時代,在日本最古老的文獻《日本書紀》和《古事記》中,記載了兩位裸露上身的力士進行角力比試的神話故事。隨著稻作的引入,相撲在神社祭典中成為祈求豐收與神明保佑的儀式舞蹈;進入鎌倉到戰國時期,日本武士則將相撲視為一種戰鬥訓練,並逐漸發展為體育競技,坊間更出現職業級的相撲選手,以技巧和戰術進行力氣的比拼,並把對手摔出土俵(圓形黏土擂台)作為勝利目標。這些比賽大多在神社舉行,並吸引了大量民眾前來觀賞,逐漸成為民間重要的娛樂活動。
直到現在,相撲力士在比賽時展現的動作都還保留歷史痕跡,例如,力士輪流抬高左腿、右腿,並用力踏地的動作源自祭神儀式,用以驅趕惡靈並祈求身體健康;在土俵上灑鹽,同樣也是為了去除邪氣,保護比賽的順利進行。這些傳統儀式不僅是相撲的一部分,更是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象徵。
圖出自:SUMO/ Adobe Stock
圖說:相撲比賽與力士的年齡、身高、體重無關,只要其中一人被推出土俵外,或腳底以外的任何身體部位觸地,就是落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