點亮夜空的祈願-孔明燈
天燈,又稱作「孔明燈」,相傳是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孔明於戰事中發明,爾後流傳到民間,逐漸在各地發展成不同的民俗活動。清朝期間,在平溪一帶生活的居民,因為四面環山、對外報官不易,於是常被盜匪作亂騷擾,為了讓收成不被搶,部分的村民會帶著錢財及家當到山中避冬,一直到村內留守的人以施放天燈作為可以安全返家的信號,久而久之,天燈便演變成為祈福平安的象徵。
「南蜂炮、北天燈」,是臺灣元宵節夜間民俗活動的兩大盛事,參與的遊客會將祈福、許願的詞句寫在特製的天燈上,一同施放。根據統計,天燈節活動當天,最高紀錄曾有近乎上萬顆天燈同時在夜空閃爍,點亮平溪寧靜的夜空。
因為場面十分壯觀且唯美浪漫,平溪天燈節也曾經躍上國際媒體版面,被票選為全球「人生必遊」的節慶之一,吸引不少外國觀光客指定前來體驗。
圖出自:Richie Chan / dreamstime
圖說:平溪天燈節,上萬顆祈福天燈同時施放。